收视率造假之路,
“全都是泡沫”?
收视率造假,在影视行业曾经是秘而不宣的“潜规则”。
这一“潜规则”甚至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收视率进入市场之初。
数字越好看分量越重,当收视率成为一部电视剧估值的重要标准时,电视台、制作方、广告主便只能“心甘情愿”为其包装买单,收视率造假也从中应运而生。
越来越漂亮的数字背后,困扰着不少行业创作者,同时也加大了行业内对于收视率的盲目追逐,影响影视行业的良性发展。
2016年,某电视剧被爆出“因未购买收视率惨遭紧急撤档”,引发国产剧收视造假热议。
随后,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向电视剧收视率造假的黑色产业链宣战。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发布公开声明称,购买收视率的价格已攀升至每集30万至50万元。数十名制作方代表群情激奋之余,都表示购买过收视率。
2018年9月,导演郭靖宇在微博公开称自己执导的影视剧《娘道》因不愿意花钱买收视率被电视台长期搁置,费用高达7200万元。
“不愿花钱就会被搁置”,关于收视率是否可信再度引发热议。
针对收视率问题的舆情和反映,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布,就收视率问题展开调查,一经查实违法违规问题,必将严肃处理。
湖南卫视紧跟表态:“坚决支持广电总局打击收视数据作假!恢复行业良好生态!呼吁绿色收视!”
当收视率造假成为影视行业切肤之痛,这些假收视率到底是如何得来的?
在传统抽样调查方式下,污染样本户与篡改数据,是最常见的两种数据造假方式。其中,样本户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尤小刚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收视率造假,收视户被污染是主要问题。
去年年底,“一部剧收入1亿多9000万买收视率” 的新闻曾登上热搜,该报道中称,90%以上的电视剧都存在买收视率的情况,收视率造假是困扰影视行业的一颗大毒瘤。
在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文化艺术视听传播委员会副会长李学政看来,数量有限的样本户,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些造假现象提供了“便利”。
“假设,北京有1000万电视收视个体,这其中调查机构只抽样1000个代表,这1000个样本就代表了这一地区收视偏好。若造假机构掌控了1000个样本中的100个样本,则收视率的10%就变成了可操控的。”
当样本户成为“香饽饽”,当越来越多的影视机构和数据公司加入造假行列,恶性竞争下,谁出的钱多谁就能掌控更多样本。
李学政认为,这样的收视数据造假一旦到达一定峰值,此时的数据就没有任何意义了。那些买收视率的人,无非也只是随大流拿钱买个平安,买个心理安慰,一点作用都起不到。
用数据诚信,
搭建科学的影视剧收视评判机制
在市场竞争中,商业数据是非常重要的资产和指标。任何商品,一旦进入市场,在市场上产生的数据,都是极具商业价值和说服力的,市场数据也是一种对商品的重要评价指标。
李学政认为:“文化产品是特殊商品,也要参与市场竞争。电影电视是重要的文化产品,我国每年有近万部电影电视剧上市,竞争更加激烈。电影讲上座率,电视剧及其它电视产品,讲收视率。这些都要靠数据说话。收视数据,反映了观众对影剧质量的认可度,既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也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采集科学的数据,确保数据诚信,是建立科学的影视剧收视数据评判机制的重要前提。这个评判机制要有利于推动影视剧产品质量升级,有利于各市场主体之间的良性竞争,有利于促进影视剧行业健康发展。”
“收视率造假根源并不在数据本身。数据并非‘万恶之源’,怎样保证数据的客观、采样的科学、发布的公正,才应是收视数据规范发展的方向。”
如何保证数据的客观?李学政认为,首先是建立科学的大数据体系。
“一是要采到足够多的数据样本。大数据大数据,数据要大,要足够多,才更具说服力、代表性;二是要对数据脱水,防止数据掺假;三是平台之间既要有竞争,更要有行业规范,各数据监测平台,还要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在李学政看来,“遏制数据造假,就得采取科学的大数据。有限的人,有限的采样,样本少,行业竞争不规范,就可能发生可以预想乃至预想不到的各种问题。”
其次,在网络视听快速发展的当下,热度指数、作品评分等数据也在影响着一部作品的综合评价。李学政认为,提高准入标准、提高出分的基础人数标准,也是保证采样科学的关键。
李学政表示,影视市场需要更加多元化、更全面的效益评价体系,但这一切的基础都应建立在科学规范的收视数据上,“要遏制住收视率造假问题,这是最重要的基础。”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今年以来,在社会各届共同努力下,影视行业买收视率的现象,得到了极大遏制。李学政表示,这一点,他自己也感受到了。但要彻底铲除这一毒瘤,还需要全社会下力气一齐再发力,讲数据导向,讲数据诚信。为影视行业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曾表示,电视剧始终是我国拥有观众人数最多的文艺样式,也是产业化程度最高的文化领域之一。他曾多次提到电视剧要高质量发展,既提出了问题也指明了方向。电视剧市场不再以量取胜,转而向质出发。收视率造假,不仅不利于行业风清气朗,更不利于电视剧的高质量发展。
层层刮骨后,影视数据行业正在撇去假象泡沫,走向清朗有序之路。